基本解釋
詳細解釋
康熙字典
說文解字
1.留下的印子;痕跡:足~。血~。筆~。蹤~。
2.前人遺留的事物(主要指建筑或器物):古~。陳~。事~。史~。
3.形跡:~近違抗(行動近乎違背、抗拒上級【好工具hao86.com】指示)。
名詞
(1) 同本義
趙主父令工施鉤梯而緣 播吾(山名),刻疏人跡其上?!俄n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
(2) 又如:浪跡天涯;人跡(人的足跡);人跡罕至;跡蹈(重復(fù)走過的路);跡狀(行跡);跡響(蹤跡和聲響)
(3) 留下的印子
蟆入草間,躡跡披求。——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
(4) 又如:痕跡;血跡;筆跡;墨跡
(5) 前人留下的事物(主要指建筑或器物)
故平公之跡不可明也?!俄n非子·難一》
(6) 又如:古跡;勝跡;古城墻的遺跡;史跡;跡相(表露出來的不很顯著的情況,可借以推斷過去或?qū)?
(7) 通“績”。功勞
如是則其跡長矣?!盾髯印ふ?/p>
動詞
(1) 追蹤;追尋
邏者見之,知非其國人也,跡其所憩執(zhí)之。——岳珂《桯史》
(2) 又如:跡察(尋跡察訪);跡盜(跟蹤查捕盜賊);跡訪(尋訪)
(3) 遵循 。如:跡附(追隨)
跡【酉集下】【辵部】 康熙筆畫:13畫,部外筆畫:6畫
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資昔切,音積?!墩f文》步處也?!稄V韻》足跡也?!蹲髠鳌ば辍愤w大國之跡于鄭?!肚皾h·揚雄傳》擬足而投跡?!痘茨献印ふf山訓(xùn)》足蹍地而爲跡。
又凡功業(yè)可見者曰跡?!稌の涑伞诽跽鼗踣E。《前漢·王褒傳》索人求士者,必樹霸跡。
又凡前人所遺留者曰跡?!肚f子·天運篇》《六經(jīng)》先王之跡也。
又凡有所遵循亦曰跡。《書·蔡仲之命》爾乃邁跡自身。《註》仲無所因,故曰邁跡。《前漢·平當傳》深跡其道,而務(wù)修其本?!对]》謂求其蹤跡。
又凡有形可見者皆曰跡?!痘茨献印ふf山訓(xùn)》循跡者,非能生跡者也。《唐書·魏徵傳》豈有君臣同心事形跡者。
又循實而考之亦曰跡?!肚皾h·功臣表》跡漢功臣。
又《杜欽傳》將以求天心,跡得失也。
又風跡,風化之跡也。《後漢·朱浮傳》頗欲厲風跡。
又跡射,尋跡而射也。《前漢·王尊傳》將跡射士千人。
又跡人,官名?!吨芏Y·地官·跡人註》跡之言跡。知禽獸處也。
又與跡同?!段闹凶印栆灼沸嫩E之判久矣。
又與蹟通?!对姟ば⊙拧纺畋瞬慧??!对]》謂不循故道也。
又葉卽略切,音爵?!蛾憴C·演連珠》火壯則煙微,性充則情約。是以殷墟有感物之悲,周京無佇立之跡?!都崱坊蜃?img src="https://static.hao86.com/invalidZi2/dac4efca8b5382235092f3382541db4c.png" alt="??" class="lm_img" />、。
說文解字
跡【卷二】【辵部】
步處也。從辵亦聲。蹟,或從足責。,籒文跡從朿。資昔切〖注〗,古文跡。
說文解字注
(跡)步處也。莊子云。夫跡、履之所出。而跡豈履也。從辵。亦聲。跡本作。朿聲。故音在十六部。小篆改爲亦聲。則當入五部。而非本部之形聲矣。李陽冰云。李丞相持朿作亦。謂此字也。資昔切。古音在十六部。
跡字組詞造句
跡的方言集匯
◎ 粵語:zik1
◎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 ziak7 [客英字典] ziak7 [海陸豐腔] ziak7 [陸豐腔] ziak7 [寶安腔] ziak7 zit7 [東莞腔] ziak7 [梅縣腔] ziak7 zit7
◎ 潮州話:ziah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