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氶】字的基本信息(怎么讀,拼音)

拼音:zhěngchéngzhèng

注音:ㄓㄥˇ,ㄔㄥˊ,ㄓㄥˋ

筆順讀寫:橫撇/橫鉤、豎鉤、橫撇/橫鉤、撇、捺

氶的筆順
部首:
筆畫數(shù): 5
結(jié)構(gòu): 單體
繁簡對應(yīng):
五筆: BII
部外筆畫: 1
統(tǒng)一碼: 6C36
倉頡: NE
鄭碼: XKV
四角: 17902
異體字:
  • 基本解釋

  • 康熙字典

  • 說文解字

1. 古同“拯”。

2. 〔氶水〕河名,源出中國山東省,流入運河。

3. 古縣名,在今中國山東省棗莊市。

1. 古同“承”。

2. 姓。

1. 〔氶鄉(xiāng)〕中國漢侯國名。

氶【巳集上】【水部】 康熙筆畫:5畫,部外筆畫:1畫

《廣韻》只影切,蒸上聲。與抍同。救助也。一曰縣名。

人名?!稌x書·宗室傳》譙王氶。

《集韻》辰陵切,音丞。與承????音義??同。奉也,受也。

《集韻》諸應(yīng)切,音證。承鄕,漢侯國名?;蜃鳉??;ヒ娛植砍凶衷]。

說文解字

承【卷十二】【手部】

奉也。受也。從手從卪從??。署陵切〖注〗臣鉉等曰:謹節(jié)其事,承奉之義也,故從卪。〖注〗??,俗字。

說文解字注

(承)奉也。受也。?部曰。奉者、承也。是二篆爲(wèi)轉(zhuǎn)注也。??部曰。受者、相付也。凡言承受、承順、承繼、又魯頌傳曰承止也皆奉之訓(xùn)也。凡言或承之羞、承之以劒皆相付之訓(xùn)也。左傳曰。蔡大夫恐昭矦之又遷也。承。此叚承爲(wèi)懲也。從手卪。合三字會意。署陵切。六部。

氶的字源演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