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

元朝的滅亡

發(fā)布時間:2020-06-28
1、

元朝怎么被明朝滅亡的?強大的元朝為何在朱元璋的攻勢下分崩離析

元朝
元朝怎么被明朝滅亡的
明朝

在中國歷史上,對于蒙古帝國的迅速崛起,迅速崩塌,一直以來是眾多歷史學家探究的謎題。

蒙古帝國是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,元朝所占領的疆域遼闊,而臺灣、西藏等也是首次被納入中國的版圖。

蒙古帝國無疑是武力值空前強盛的國家,但無論蒙古騎兵如何勇武兇悍,領域如何遼闊,最后還是被朱元璋打敗,而朱元璋乘勢崛起又如何迅速的將蒙古帝國土崩瓦解的呢?

回溯歷史,我們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朱元璋的成功并非偶然,不止要天時,還要地利和人和,三者缺一不可,方能一舉將元朝迅速瓦解。

一個朝代的衰敗,往往是內因推動外因,不然這么強大一個帝國,人家如何敢來雞蛋碰石頭。

首先我們來說說內因,第一個內因主要是好武風尚,不善于文化知識的學習,崇尚通過武力解決一切問題,久而久之就容易引起民怨。

第二是蒙古民族族對待其他民族尤其是漢人猶如奴隸一般,到了元朝后期這個矛盾更是激烈;

第三是蒙古帝國當時并沒有完整的法制,唯一的法律都是針對漢人所設,這就更加引起了民族矛盾;第四高官一律不啟用漢人,而蒙古族人都是一些武夫,對于各行各業(yè)的建設都不了解,如此下來,腐敗貪污等各種風氣都隨之而起。

正因為元朝這幾個巨大的弊端,導致元朝后期民怨四起,各地開始起義反抗政府。朱元璋也是乘勢而起,加入了當時的起義隊伍。不過朱元璋起義的成功還有一人功不可沒,就是朱光卿率眾起義,當時的元朝軍隊已經呈現(xiàn)腐化頹敗之勢,所以元朝鎮(zhèn)壓朱光卿歷時將近七個月,這就為后面的天下群雄起義創(chuàng)造了機會。

其實朱元璋在起義過程中也算是借了別人的勢,而這個勢就是劉福通。劉福通建立的紅巾軍起義在中原腹心地帶活躍,由于這個優(yōu)勢當時直接攻下了汴梁,從而極大地挫敗了蒙古政府的威嚴并且挫敗了以武力著稱的軍隊。起義軍在汴梁定都以后,隨即命令各部開始出兵北伐。

最先派出的是章毛貴,章毛貴在占據(jù)了山東后,一路占據(jù)到元都外的柳林附近。雖然最后元兵在柳林將章毛貴擊敗,元朝這才得以穩(wěn)住陣角,但是不管政權還是軍事都開始搖搖欲墜。

而關先生和破頭潘帶領的部隊直接從山東發(fā)兵,從山西方向繞路前行占據(jù)大同、雁門和元上都。并且以大同等地為根據(jù)地,最后攻占遼東,入侵高麗。相當于將元都周圍的領地都占領了,元朝只剩下一個元都和河南河北等周邊地區(qū)。這支部隊是除朱元璋的北伐軍之外,對元朝打擊最大的一支起義軍。

紅巾軍的北伐戰(zhàn)爭不僅沒有促使元朝內部團結一致,反而元朝被迅速分裂為帝黨和后黨兩個黨派。帝黨和后黨各據(jù)一方,爭執(zhí)不休。如果當時元朝選擇支援陳友諒而不是光顧內部

后黨逼迫元順帝退位,并派人以清理奸臣小人為名殺進大都,最終被王保保打敗。不得已的情況下元順帝只能封王保保為河南王,還命令他南下鎮(zhèn)壓江淮紅巾軍,顯然王保保并沒有行動,否則朱元璋一定雞飛狗跳。

不過王保保還是起了小心思,將陜西一帶的漢人勢力軍閥以南征的名義抽調出去,實際上是為了調虎離山妄想占據(jù)陜西。然而被軍閥發(fā)現(xiàn)此陰謀,軍閥們當然不甘示弱,反而引起了新一輪的內部軍閥混...

查看詳情>>
2、

元朝為什么會迅速滅亡?強悍大國是如何迅速分崩離析的

元朝
元朝為什么會迅速滅亡
元朝怎么滅亡的

中國歷史上,武力最鼎盛的朝代當屬元朝,所轄疆域由亞洲到歐洲,兵鋒所指所向披靡,令歐洲諸國震懾至今。但是,無比強大的元朝,卻在短短幾十年的輝煌后迅速分崩離析,湮滅在歷史長河中。

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里,國運長久的朝代都會有一套完整的制度。周朝有周制,能延續(xù)八百年;漢有漢制,能延續(xù)400年;唐宋延續(xù)前制。唯獨元朝沒有完整的制度,比如元朝有調軍、遣軍之法,卻無養(yǎng)軍、練軍之制,元朝的兵馬在立國幾十年后,就成了無組織、無紀律的廢物。

元朝元順帝至元三年,廣州朱光卿率眾起義,元朝廷用了七個月才平息。當時的蒙古兵馬已然腐化墮落,不堪大用,朱光卿又是漢人,所以漢人兵馬也不能動用,只能將蒙古和色目人混編。

朱光卿的起義雖然被鎮(zhèn)壓,卻因用時太久,導致天下群雄并起,其中就有明太祖朱元璋。

關于民間治理,元朝雖有法典《元典章》流傳于世,但其中的法只有漢人和南人需要遵守,蒙古人、色目人遵從本身風俗即可。

《元通鑒》中記載了這么一則案例:元武宗至大元年,有一番僧強買漢人商販的柴火,商販上告官府,當時的留守李壁詢問案情事,番僧率眾沖入公堂,將李壁打的頭破血流,結果番僧全被元武宗赦免。

元朝鼎盛時期,能用強大的武力平息一切不服??墒窃谋撇煌晟疲瑥姶蟮膽?zhàn)斗力不能持久,其律法也一切從簡,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。

元朝末年,禁止?jié)h人、南人、高麗人持有軍器,省院高官只使用蒙古人和色目人。當時的宰相巴延還曾秘密請求誅殺張、王、劉、李、趙五姓漢人。

所以元朝末年的亂局,屬元朝皇帝自作自受,逼迫百姓不得不反。

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,吸取元朝的教訓,將制度深入到國家的方方面面,衣、食、住、行都有詳細的規(guī)定。朱元璋建立黃冊制度希望百姓各安其職;建立屯田制度降低國家養(yǎng)兵負擔;朱元璋所創(chuàng)建的官制,部分現(xiàn)今都還在使用。

與元朝相比,同樣是馬上的天下的清朝,因完整延續(xù)明朝制度,所以其國運與明相仿,延續(xù)兩百六十八年。


查看詳情>>
3、

元朝怎么滅亡的?禍害了百姓失去民心等于大勢已去

元朝
元朝怎么滅亡的

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,到忽必烈滅掉南宋建立元朝,中國實現(xiàn)了大一統(tǒng),全盛時期的元朝,強大到隨意跺跺腳,就能使歐亞大陸為之顫抖。然而,這樣一個強大帝國,從入主中原到退回大漠,僅僅只用了97年時間,這個不可思議的王朝迅速地滅亡,正如它迅速地崛起一樣,不免讓人嘆息!

缺乏經濟基礎作支撐的上層建筑,遲早都會崩潰坍塌

元朝經濟發(fā)展與宋朝相比落后很多。如果說貢獻的話,那就是由于蒙古對商品交換依賴較大,故元朝比較提倡商業(yè),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,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全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。

分析元朝滅亡的經濟原因,必須要提到游牧民族的特性,那就是一個長期處于狩獵經濟時期的民族,不可能具備中原地區(qū)先進的經濟觀念。翻開歷史記載,元太宗以前,戰(zhàn)間屠城情況嚴重。每當拒降敵軍的城池被攻破,他們總會對城池進行毀滅的破壞,而且殺掉幾乎所有的人,不問老幼、貧富、順逆,只留少數(shù)婦幼為奴隸,部分工匠為他們制作武器。這種做法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非常的嚴重,因為直接破壞了最關鍵、最重要的生產力——人!在當時那種極不發(fā)達的時代,勞動力比什么都寶貴,你蒙古人征服了一個地方,人全部都給殺入了,靠誰去生產?

另外,除了商品交換貿易較為發(fā)達以外,蒙古統(tǒng)治者不重視農耕,一方面,元朝初期,戰(zhàn)爭破壞農業(yè)基礎,另一方面,而且蒙古王公貴族圈占民田相當嚴重的,造成王公貴族占而不種,廣大黎民百姓無地可種的局面。元代中期以后,由于統(tǒng)治機構的腐敗和地主階級剝削的加重,以及水旱災荒的頻繁,農業(yè)生產的發(fā)展呈現(xiàn)停滯、衰敝現(xiàn)象。元成宗鐵穆耳以后,勸農機構形同虛設,水利建設漸見減少,軍民屯田多有廢弛,賦稅徭役不斷增加,農戶逃亡破產者增多,農業(yè)生產破壞日益嚴重。

忽必烈時,東平人趙天麟上疏說:今王公大人之家,或占民田,近于千頃,不耕不稼,謂之草場,專放孳畜。

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,沒有先進經濟基礎,就無法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先進的上層建筑。一個經濟、文化落后的政權,光靠有一點騎兵就能長期橫行嗎?

堅固的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開始破裂,元朝屢屢禍起蕭墻,皆因成吉思汗留下分封制度

成吉思汗的統(tǒng)治形式很像埃及金字塔和羅馬山丘一樣的古老,他把蒙古軍隊掠奪來的土地人為地分割給他的兒子們,這就使得他的兒子都是一方諸侯,成吉思汗的采取的分封制度,早在中國春秋時期就已經證明是一套弊大于利的制度,這樣的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受封之人,各行其是,往往不聽招呼,很容易助長分封地主人的野心,從而上演相互吞的大戲,整個局面就是一個字——亂。果不其然,到了他的孫子這一帶,惡果就來了,首先就是忽必烈與他的弟弟爭奪汗位,導致蒙古分為兩大陣營,后來,四個汗國相互之間你撕我咬,打得熱火朝天,有一點精力全部用在了內耗之是,以至于后來被敵人各個擊破。

入主中原的元汗國也是一樣的亂。 元朝中期,皇室內政局動蕩,1295-1368短短的七十余年間,元朝就更換了10個皇帝,如此頻繁的帝王更迭,...

查看詳情>>
4、

元朝怎么滅亡的?看了這幾個原因就知道元朝滅亡是歷史必然

元朝
元朝怎么滅亡的

宋朝滅亡之后,元朝在中原的統(tǒng)治歷時97年,元朝,是一個奇怪又不被接受的朝代。

首先元朝比較明顯且為人詬病的一點,就是它完全將以往中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棄之如敝履,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(shù)民族建立的大一統(tǒng)王朝,忽必烈?guī)е拿晒抛迦藫]鞭南下,消滅了南宋后,開始了將近百年的統(tǒng)治。

元朝有它的一套文化觀念,蒙古統(tǒng)治者自身喜歡藏傳佛教,對儒家文化不感興趣,進擊中原后,他們廢除科舉,漢文化被置之一旁,甚至被打擊,傳統(tǒng)文學逐漸衰落,當然,元朝在文化上也有一定的貢獻,其戲劇繁榮程度最甚。但是在漢人心中千百年來的儒家文化、漢文化等概念卻被輕易擊碎。

對元朝來說,好像它表現(xiàn)得很‘包容’,各種民族文化和宗教統(tǒng)統(tǒng)來者不拒,但它又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管制,在大元這片土地上,漢人、漢文化只是其‘包容萬象’中的一個枝葉,但它也沒有平等對待,而是帶著民族歧視的眼光。

另外,元朝根本沒有穩(wěn)定的政治中心,對于國家政治治理的方向和思路很薄弱,統(tǒng)治集團內斗嚴重,甚至在1307-1332年間,短短二十幾年間,換了八位皇帝。

元朝有個很嚴重的弊端,那就是腐敗,當然,歷史上各個朝代肯定也都存在著腐敗,區(qū)別在于程度。

元朝甚至是皇帝在帶頭腐敗,第三代皇帝武宗孛兒只斤·海山,管理國家跟玩似得,自己想怎樣就怎樣來,用人隨自己的喜好走,沒有考慮國家的需要和個人德才。

公元1307年,元武宗剛剛登上皇位,他一個高興,直接任命了達880多人官員,而且沒有經過任何考評。之后的皇帝也基本按著這樣來。

在經濟上,武宗即位不到一年,就用去鈔八百二十余萬錠,而當時每年的國庫收人僅二百八十萬錠,仁宗更是變本加厲,一年用掉二千萬錠。

上面起了個不好的示范,下面也會跟著做錯,元朝末年,官貪吏污,其向人討錢,各有名目,什么拜見錢、追節(jié)錢、常例錢、人情錢、公事錢等等,有點官職加身的,都能伸手要錢,當個百萬富翁不是夢。

經濟上出現(xiàn)問題后,為了解決,元朝政府一方面加印紙幣,造成通貨膨脹;一方面加收對百姓的賦稅,對百姓來說,是苛稅猛于虎,史書記載,元朝的額外稅有三十二種。

結果可想而知,在元成宗末期,元朝無比迅速的演化到了王朝末期——土地嚴重兼并,官僚體系崩潰,還有混亂的經濟政策和戶籍制度,更重要的是,內部還在不斷搞事情,蒙古貴族各自打得你死我活,元朝已危矣。

除此之外,也許是生猛的天性,元朝還有著高壓的統(tǒng)治手段,統(tǒng)治者們迷信軍事,崇拜武力。拋棄了漢文化的他們,不懂得緩和調節(jié)矛盾,毫不在意民意,輕視群眾的力量。

有個說法,為了方便管制,元朝把全國人民分為蒙古人、色目人、漢人、南人四等。也就是所謂的“四等人制”,并實行差別對待,每個等級在政治政策上都是有差異的,第一等自然是蒙古人,第二等是色目人,漢人排第三。

但也有人認為元朝并沒有“四等人制”的明確法令,不過各等人的政治待遇確實是有差別的。

在法律上,蒙古人無故殺死漢人、南人,只是罰錢了事;漢人或南人殺死蒙古人,常會受到滅族的處...

查看詳情>>
5、

元朝怎么滅亡的?元朝的發(fā)展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

元朝
元朝怎么滅亡的

元朝的統(tǒng)治時間很短,如果從忽必烈算起,也只有100多年,就算從成吉思汗開始算,那也只有150年,我們定義的元朝應該是從忽必烈這一宗開始算的,一共也就109年。元朝的發(fā)展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,分別是忽必烈時期的30多年;中間30年9個皇帝的亂世時期,以及順帝時期再穩(wěn)定的30年。

軍事擴張

元朝在取得南宋政權后,發(fā)動了大規(guī)模的對日本半島的遠征,一條線路是沿著對馬海峽向日本發(fā)動進攻,另外一條在寧波組織的一支海軍,東渡日本。這次遠征的規(guī)模非常龐大,數(shù)量達到14萬,加上后期增援的部隊有20之多,元軍在登陸日本之后,進行了兩次海戰(zhàn),都獲得勝利,但是在占領鷹島戰(zhàn)役中,卻刮起了史無前例的臺風,元軍損失大半。在準備返回過程中遭遇日本進攻,整只海軍幾乎全軍覆沒。

同時忽必烈還打到越南,兩次進攻都遇到越南的堅壁清野策略,能燒的都給燒了,能躲的都躲起來,元朝這種劫掠策略便不再奏效,因為無法劫掠就無法獲得后勤補給。再加上越南雨季,瘴氣非常重,很多人水土不服,病死在越南。同樣當元軍準備撤退的時候,遭遇到越軍的伏擊,這次對越的戰(zhàn)爭把元朝很多優(yōu)秀將領消耗在這里,包括在攻打南宋時期立過大功優(yōu)秀將領。

忽必烈的征伐擄掠,依靠對江浙一帶地區(qū)的盤剝,去擴大戰(zhàn)略戰(zhàn)略地盤,無論日本、越南還是爪哇、緬甸,都未獲得成功,造成了國力的極大損耗。直到忽必烈死后,元成宗才停止對外用兵。

漢化的遲緩

元朝的統(tǒng)治最大問題是漢化的遲緩,游牧民族是以搶劫方式奪取天下,進入農耕文明,要按照農耕文明的治理方式進行管理,但是元朝沒能實現(xiàn)正常的漢化。忽必烈雖然對中原王朝的管理方式很感興趣,曾經組織過專人進行學習,但是后期他的興趣點轉移到佛教,所以整個漢化半途而廢,對后世元朝皇帝政策影響非常大。舉例說元朝皇帝大部分都不會說漢語,這一點和清朝以及北魏相差非常大,清朝從努爾哈赤到康熙乾隆,對漢文化都非常了解,北魏甚至要求30歲以上貴族必須說漢語,否則不予以錄用。如果皇帝都不能熟練掌握漢語,如何與漢族大臣交流呢?

元朝遵循草原文化,在忽必烈之后30多年里,更換了8個皇帝。不像中原文化的嫡長子制度,早期征伐劫掠,讓他們采用貴族推舉的方式,前任皇帝可以有舉薦的權力,但是最后的皇位還是要全體皇宮貴族集體開會決定。

經濟危機

貴族舉薦導致中間變數(shù)非常大,尤其沒有戰(zhàn)功情況下,大家的支持者都差不多,于是各皇子私下承諾,拉幫結派,甚至有些搞暗殺活動,清除異己。所以元朝在忽必烈之后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內訌的狀態(tài),國力消耗非常大,雖然元順帝即位以后緩解了這種現(xiàn)象,但是此時元朝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了。

剛才提到為了爭取皇位,大家互相賄賂,前期競選過程中所有的承諾,每年都要給各族兌現(xiàn)。因此每位皇帝上臺后都要給各王公貴族派發(fā)錢財,這就造成了財政的巨大缺口。這些缺口如何填補呢?元朝人想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,那就是印制鈔票,不再使用銅錢或者金銀作為貨幣。我們都知道印制鈔票如果不以實物做擔保,會...

查看詳情>>
6、

疆域廣袤的元朝被滅亡的原因有哪些?

元朝
元朝的滅亡

從堯舜禹夏商周時的帝國初顯,到元明清的封建制度滅亡,這些無不訴說著歷史與時代的變遷。在此期間,我們一直生活在各個王朝的封建統(tǒng)治下,雖然每個王朝的實力都有所不同,但正是這些各有千秋的王朝,才組成了讓世界矚目的中華文化!

我們都知道評判一個國家是否強盛的標準,主要依據(jù)兩點:其一就是子民的生活水平,其二就是國家領土是否寬廣。而說到領土寬廣那就不得不說元朝了,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王朝,沒有之一,其國土面積達到了驚人的1372萬平方公里。同時元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由蒙古族建立的國家。

蒙古族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,或許受地理因素的影響,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人都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。在蒙古人統(tǒng)一大草原之前,蒙古這塊地曾被匈奴、突厥、柔然等游牧民族占領統(tǒng)治。但多年以后,在大草原上出生了一位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厚一筆的君主——成吉思汗!

公元前1162年,一位名為鐵木真的男孩出生于漠北上游地區(qū),在隨后短短的數(shù)十年時間里,鐵木真先是成為了蒙古乞顏部可汗、統(tǒng)一北漠,又是建立大蒙古國尊號“成吉思汗”。蒙古在他的帶領下,蒙古擺脫了作為金朝附庸的命運,成為了北方最為強大的力量。

但成吉思汗并不滿足于目前的成就,他渴望一場戰(zhàn)爭,能讓他真正發(fā)揮實力的戰(zhàn)爭。終于,在大蒙古國建立的六年后,成吉思汗決定對外擴張,并親率大軍伐金,開始了為時24年的蒙金戰(zhàn)爭。公元前1225年,滅掉花剌子模、西夏王朝的成吉思汗最終也是倒在了對外擴張的路上,但他仍不忘自己的宏圖霸業(yè),留下了三條著名遺囑!制定了大蒙古國之后的發(fā)展方向,以及對外擴張的戰(zhàn)略方針,他的兒子窩闊臺遵守成吉思汗的遺策,于9年后滅金!

此時的大蒙古國除了南宋外基本上已經一統(tǒng)中原了,中統(tǒng)元年5月5日,忽必烈登基為蒙古帝國大汗。至元八年,忽必烈又將“大蒙古國”改稱為“大元”,“大元”國號的正式出現(xiàn),忽必烈成為了元朝首任皇帝。但忽必烈并沒有放棄對外的軍事擴張,在此后的幾年內,忽必烈先是出兵滅了南宋,又先后對日本、緬甸、越南等地區(qū)入侵。一舉使這些國家都成了元朝的附屬國,這也使得原不屬于中國的疆域,都納入了元朝的版圖!

但俗話說的好“開國容易治國難”,對于長期活躍在草原上的蒙古人來說, 一個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,自然會帶有一些具有游牧民族特點的文化特征。尤其是經過對亞歐非等多地區(qū)的軍事擴張后,在文化、思想等方面自然而然的與元朝自身文化融合在一起。如此一來,自然少不了沖突與矛盾的發(fā)生。

為了鞏固自身統(tǒng)治,元朝統(tǒng)治者將各民族分為不同等級,第一等自然為蒙古人;第二等為色目人,也就是除蒙古族外的其他少數(shù)民族;第三等為北方漢人;第四等為南方漢人。而在這種等級劃分制度下,等級最小的漢人自然少不了被剝削,民族壓迫十分嚴重。

“有壓迫就有反抗”在元朝變本加厲的向漢人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時,自然會有大量的漢人揭竿而起。而蒙古統(tǒng)治階級內部卻還在為權利而互相征戰(zhàn),最終在內憂外患的情...

查看詳情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