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更多內(nèi)容
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
“鳳雛”龐統(tǒng)之死:身中流箭,其實是諸葛亮的策劃的手段?
三國演義鳳雛是一位人盡皆知的人物。了解三國演義鳳雛簡介得知,龐統(tǒng)和諸葛亮一樣,都是劉備麾下重要的謀士。
龐統(tǒng)生平簡介
龐統(tǒng)(179年-214年),字士元,號鳳雛,漢時荊州襄陽(治今湖北襄陽)人。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,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。與劉備一同入川,于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,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,劉備用其中計。
赤壁之戰(zhàn)爆發(fā)后,龐統(tǒng)前往江東躲避戰(zhàn)亂。當時,魯肅將龐統(tǒng)推薦給周瑜。在龐統(tǒng)的建議下,周瑜打算用火攻曹營,為了保障計劃萬無一失的施行,鳳雛龐統(tǒng)前往曹營獻出了連環(huán)計,幫助周瑜火攻曹營。曹操大將聽信鳳雛的建議后,使用了連環(huán)計,結果周瑜輕易地擊敗了曹營。
周瑜去世后,諸葛亮前去東吳悼念周瑜時,碰到了龐統(tǒng)。當時,魯肅極力將龐統(tǒng)推薦給孫權,孫權見龐統(tǒng)樣貌丑陋,便沒有重用鳳雛龐統(tǒng)。得不到重用的龐統(tǒng)只好前往荊州投靠先主劉備。劉備也因鳳雛長相丑陋,而輕視鳳雛,只讓他擔任小小的耒陽令。鳳雛到任后,整天不理政事。劉備得知后非常震怒,便派遣張飛前去責備龐統(tǒng)。張飛慧眼識英才,一眼便知鳳雛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,便讓劉備重用龐統(tǒng)。
龐統(tǒng)為什么叫鳳雛
龐統(tǒng)有鳳雛的稱號。很多不了解相關情況的朋友不明白為什么其會有這樣的稱謂,龐統(tǒng)為什么叫鳳雛?
龐統(tǒng)為什么叫鳳雛?龐統(tǒng)生于179年,在早年的時候就有鳳雛的稱謂,而之所以出現(xiàn)這樣的稱謂,自然是與其本人的才華分不開的,因為鳳雛就是小鳳凰的意思,言外之意就是龐統(tǒng)指定是不平凡的一個人物,隨時間的推移,條件的成熟,其自是會成為翱翔九天之外的人物,龐統(tǒng)畢生的經(jīng)歷就是對鳳雛稱謂的有力證明。
一開始的龐統(tǒng)本打算是侍奉孫權的,無奈孫權更看重周瑜,不得已在諸葛亮的推薦之下他來到劉備身邊,隨著與劉備的加深了解,兩人成為談天論地的人君臣關系,成為劉備次于諸葛亮之外可以信賴任用的人。在劉備跟劉璋決裂的時候,其出的中計被劉備使用,幫上大忙,才華更顯露,直到214年中箭身亡,都成為劉備重用的名將。
一個人的稱謂是與其相關的活動及才華分不開的,龐統(tǒng)為什么叫鳳雛,相信現(xiàn)在的大家在閱讀完上面的文章后就知道為什么其被稱作鳳雛了。讀歷史使人明智,經(jīng)常閱讀歷史的人自然是聰明的人,鼓勵大家多讀歷史。只有知識才是永不消失的力量。
鳳雛龐統(tǒng)怎么死的
眾所周知,鳳雛指的就是龐統(tǒng)。了解龐統(tǒng)簡介得知,鳳雛龐統(tǒng)年僅36歲就離開了人世。那么鳳雛怎么死的?在記載龐統(tǒng)生平經(jīng)歷的書籍資料中,大多提及了鳳雛怎么死的。公元214年,劉備讓諸葛亮、趙云、張飛等人率領軍隊攻打白帝、江陽和江州。等到諸葛亮等人出發(fā)后,劉備打算率軍包圍雒城。
為了早點建功立業(yè),鳳雛龐統(tǒng)請命跟隨劉備一同出征。在攻克雒城時,鳳雛不幸身中流箭而亡,時年36歲。劉備得知鳳雛身亡后,非常惋惜,提及龐統(tǒng)的名字時,就忍不住地流眼淚,為了表彰鳳雛龐統(tǒng)對蜀漢的貢獻,劉備任命龐統(tǒng)的父親為議郎,而后擔任諫議大夫一職。龐統(tǒng)死后,劉備將他葬在了落鳳坡。據(jù)說,埋葬龐統(tǒng)的地方是劉備...
查看詳情>>與““鳳雛”龐統(tǒng)之死:身中流箭,其實是諸葛亮的策劃的手段?”相關的文章
名將魏延最終死無葬身之地,魏延之死是諸葛亮害的嗎?
在《三國》里,諸葛亮是個神話般的人物。然而,他是人而不是神,他有自己的私心,不說別的,單從魏延的冤枉就可以看出他的私心有多重來。
魏延自投蜀后戰(zhàn)功卓著,也深得劉備喜愛,每每委以重任。對魏延這樣一個能征慣戰(zhàn)的大將,諸葛亮幾次卻要置他于死地,由于劉備的愛才,諸葛亮才未能得逞。然而,等劉備死后,諸葛亮還是遺計殺死了魏延。究其原因,諸葛亮對魏延的厭惡有這樣幾個原因。魏延怎么死的?
一是始于魏延降蜀之初有一種傲氣。取下長沙時,魏延殺主韓玄獻城,這對于蜀軍本是大功一件,而諸葛亮卻評價他“食其祿卻殺其主,是不忠也;居其土而獻其地,是不義也,吾觀魏延腦后有反骨,爾后必反”。為此,欲斬魏延,幸劉備制止,才免了一場悲劇的發(fā)生。單憑著自己的直覺,就要斬一個立了新功的大將,這于情于理都站不住腳吧。
二是諸葛亮曾經(jīng)許下了有“反骨”的魏延“久后必反”的愿,像他這樣的神人,其口愿是不能落空的。如果當時諸葛亮斬魏延是為了殺其驕氣的話,那么,爾后痛下決心殺魏,一來因為魏延桀驁不馴的性格,二來就是諸葛亮曾經(jīng)發(fā)過的口愿。
三是抗上。魏延有勇有謀,劉備做了漢中王,而五虎上將中卻沒魏延的份,論功勞論能力論資歷,魏延應在黃忠、馬超之上,沒有“評”上“五虎將”,魏延并沒有因此而發(fā)牢騷不干事,而仍是兢兢業(yè)業(yè)拼殺于戰(zhàn)場,這便顯示了其大將的風度。諸葛亮要殺他的主要原因,其實就是他敢于對抗領導。
當時,諸葛亮的領導地位已經(jīng)確立,諸葛亮說魏延傲慢,目中無人。而魏延的傲慢正是他智謀的體現(xiàn)。隨著劉備許多親信去世,蜀中已無人,諸葛亮自恃功高蓋世,對相反的意見相當厭惡。對處于絕對領導地位的諸葛亮來說,魏延自然是他的眼中釘肉中剌了。
劉備故去,諸葛亮更是大權獨攬,有恃無恐,他已經(jīng)聽不進反面意見,在抗魏的戰(zhàn)略上獨斷專行而引出的失敗可見一斑。對于有獨到見解敢于直言的魏延,更是厭惡至極,其殺心更甚。最為典型的就是魏延詐敗引司馬懿進葫蘆谷,諸葛亮火燒木柵寨,除了想燒死司馬氏,再就是魏延了。
然而,“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”,是大雨救了司馬氏并魏延的性命,魏延責問諸葛亮,被諸葛亮拿馬岱當了替罪羊搪塞過去。魏延遭受如此冤枉都沒有“反”,仍是作到了一個部屬的本份,以此,可見其是忠誠的。
諸葛亮死后,他把兵權交給了跟魏延有矛盾的部將楊儀,利用楊儀與魏延的矛盾,去逼有“反骨”的魏延,最終除掉了魏延,使其“口愿”得逞,仍是神機妙算之人。魏延一生英雄,終于沒有逃過諸葛亮的“陷阱”,而做了刀下之鬼。
魏延原本忠勇,敢于直見,不怕得罪領導,在上級面前又不善變通,最終死無葬身之地。
可見,諸葛亮的容人之量還是很差的,魏延有很多地方和他相悖。
與“名將魏延最終死無葬身之地,魏延之死是諸葛亮害的嗎?”相關的文章
史書中魏延之死是怎樣的?諸葛亮死后魏延為什么跟著死
史書中對魏延之死的記載是非常明確的,《三國志》和《魏略》都有,可以很容易查到,雖然細節(jié)方面有出處,但結果是一樣的。魏延究竟死于先謀反再被殺?還是死于被逼反再又冤殺?這一點已經(jīng)無從考證了,《三國志》有些傾向于前者,但根據(jù)當時的情況看魏延不具備謀反的任何動機。
那么,諸葛亮死后魏延為什么只能一死?他還有沒有其它道路可供選擇呢?
熱愛蜀漢的人當然希望有新的出路,但可悲的是,這條路是不存在的。應該說,諸葛亮并不認為魏延會造反,否則早就把魏延解決了,以諸葛亮當時的地位和權威,解決魏延還是輕而易舉的事,在這種事關全局的大問題上,諸葛亮不會投鼠忌器,更不會養(yǎng)虎為患。魏延有“反骨”的話更不可信,那純粹是造謠。在諸葛亮生前,魏延不僅忠心耿耿地效忠蜀漢,也忠心耿耿地侍奉諸葛亮,諸葛亮對魏延也給予了充分信任和重視,魏延的軍職一再升遷,劉琰回成都后,在五丈原前線魏延是蜀軍的“二把手”。
但是,蜀軍內(nèi)部并不團結,存在嚴重的派系之爭,這一點很要命,這是蜀漢的傳統(tǒng),或者說是益州的傳統(tǒng),劉備沒有解決內(nèi)部派系問題,諸葛亮也沒有完全解決。魏延是一派,楊儀是一派,二人針鋒相對,互不肯讓,這讓諸葛亮非常為難。楊儀背后是荊襄文士集團,同時也得到姜維、馬岱等將領的支持,魏延背后有什么人不詳,但魏延獨自鎮(zhèn)邊多年,手下想必也有不少心腹,諸葛亮北伐來到漢中,魏延一些老部下的的權力地位可能受到一定影響,這是魏延與楊儀等人明爭暗斗的原因。諸葛亮一時消滅不了內(nèi)斗,為了大局,只得做兩邊的工作,希望他們和平相處。但不幸的是,歷史沒有給諸葛亮太多的時間,在五丈原上,諸葛亮已來日無多。
諸葛亮臨終前考慮接班人的問題,應該說這個時候的各個候選人都不是很成熟,如果再培養(yǎng)幾年也許情況會更好,但已經(jīng)沒有時間了,諸葛亮選擇了蔣琬和費祎,他們都出生身于荊襄文士集團,這樣以來魏延的處境一下子不妙起來。諸葛亮不認為魏延會謀反,但必須犧牲魏延,因為諸葛亮這時不可能選魏延從而犧牲荊襄文士集團,諸葛亮本人就出身于荊襄文士集團,即便他大公無私,主動與荊襄文士集團切割,他也不能選魏延。這是因為,魏延在蜀漢政治格局中勢力太單薄,除了軍中個別將領支持他,在蜀漢朝廷和丞相府內(nèi)魏延幾乎沒有勢力,諸葛亮把蜀漢的未來如果交給魏延,風險太大了。應該說,諸葛亮臨終前曾為此痛苦不已,但他沒有更好的辦法,諸葛亮是非常矛盾的。
正是因為有這種矛盾,所以史書就有了充滿矛盾的記載:想說魏延本來就有反心,但怎么看都沒有說服力;想說魏延是完全被冤殺的,又覺得諸葛亮不可能這么“厚黑”。其實,不在于冤不冤枉,也不在于有沒有黑幕,關鍵在于當時的形勢,形勢如此,有人只能成為犧牲品,這才是問題的關鍵。至于是怎么“犧牲”的,反倒沒那么重要了。
與“史書中魏延之死是怎樣的?諸葛亮死后魏延為什么跟著死”相關的文章
關于之死是諸葛亮陷害的嗎?來看看關羽之死的真相
關羽,生年不詳,卒于220年,河東解良(今山西運城)人,三國時期蜀漢國名將。與劉備和張飛于桃園三結義后自此隨劉邦逐鹿天下,和張飛一同被稱為軍中的萬人敵。曾于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,關羽去世后,被民間尊為“關公”,又稱美髯公,被崇為“武圣”,與“文圣”孔子齊名。關羽怎么死的?一起來看看吧。
建安二十四年(219),劉備稱漢中王,認命關羽為前將軍,假節(jié)鉞(符節(jié)及斧鉞,古代出兵征討時,天子授給大將以示威信的信物)。七月,關羽不顧來自東吳的威脅,率軍攻打樊城的曹仁。并派人深入曹魏的占領地區(qū)策反,擾亂敵人后方。曹操派大將于禁助戰(zhàn),關羽借漢水淹曹魏七軍,生擒于禁,威震華夏,曹操打算遷都以避關羽之銳。司馬懿等建議聯(lián)合孫權,要孫權從關羽背后襲擊。曹操采用此策。孫權派呂蒙等做好了準備,并在十月出軍,而且將要進攻的戰(zhàn)略告訴曹操。但曹操的謀臣董昭卻認為,應當把東吳的打算泄漏出去,這樣可以讓關羽早日退兵,而且也可以讓關羽和東吳相斗,曹魏作收魚人之利。曹操命人寫成文字,用箭射到關羽營中。但關羽看到了之后,猶豫不決,又耽誤了時間。
關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,將軍士人平常皆受關羽的輕視感到不滿,孫權派人來誘降,二人便投降了孫權。吳軍以蜀軍將士的家屬為人質(zhì),出兵配合曹軍,前后淹擊蜀軍,蜀軍潰敗。
關羽僅帶著少量的隨從向蜀軍控制的上庸撤退,他們?nèi)找辜娉?,連續(xù)數(shù)日未休息,十分疲累。在接近蜀境關羽竟被吳軍的一個小將馬忠生擒。關羽被擒后,堅決不降,被東吳斬殺,死時約五十六歲。
關于之死是諸葛亮陷害的嗎?
安二十四年,關羽發(fā)動襄樊戰(zhàn)役,雖然水淹七軍,威鎮(zhèn)華夏,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,自身也為孫權所殺。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,整個襄樊之戰(zhàn),首尾長達半年之久,從開始的吳魏使者往來不絕,到后來的曹操不斷調(diào)遣于禁、龐德、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。如此規(guī)模巨大的軍事行動,蜀漢方面竟沒有采取任何對策。最后當關羽敗走麥城,全軍覆沒之際,蜀軍援兵也還是遲遲不至,這引起了后人的紛紛猜疑。最近,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專業(yè)期刊《史學集刊》上撰文指出,關羽之敗,敗在吳魏聯(lián)盟絞殺,但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臺的卻可能是自家人諸葛亮。
襄樊之戰(zhàn),前后半年之久,蜀漢為何不派一兵一卒?對此,學者多有議論。早年,國學大師章太炎曾提出獨特見解,他認為,關羽鎮(zhèn)守荊州,手握重兵,驕狂不可一世,不但易代(劉備死后)之后將難以對付,即使劉備健在之時,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屏障而攝取更大的權力。故“葛氏”寧可丟失荊州,也要假吳人之手除掉關羽。章太炎的這個觀點很是大膽,但僅僅只是猜測。而朱子彥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則對此觀點進行了深入的論述。
劉備、關羽“自小結契”,劉備絕不會“疏慢”到只作壁上觀。朱子彥在文中指出,當時諸葛亮雖不能執(zhí)掌軍政大權,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并不成熟,且完全違背了《隆中對》提出的待“天下有變”,兩路北伐曹魏的戰(zhàn)略決策。然《三國志》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見...
查看詳情>>與“關于之死是諸葛亮陷害的嗎?來看看關羽之死的真相”相關的文章
一代美男子周瑜之死可悲可嘆,被諸葛亮氣死簡直是無稽之談
周瑜,字公瑾。乃宦官世家?!度龂尽肪砦逅摹秴菚ぶ荑鳌酚涊d:“周瑜字公瑾,廬江舒人也。從祖父景,景子忠,皆為漢太尉。父異,洛陽令。”父周異,也曾為洛陽令。他的堂叔也官至太尉。
我們從后漢書《周榮傳》記載: 周榮字平孫,廬江舒人也。肅宗時,舉明經(jīng),辟司徒袁安府。安數(shù)與論議,甚器之。及安舉奏竇景及與竇憲爭立北單于事,皆榮所具草。
這樣我們可以看出周瑜的家族非常顯赫,從章帝晚年周榮開始步入政壇,一直到東漢后期周景、周忠皆任太尉,持續(xù)百余年不衰敗。
史書有明確記載,周瑜身材魁梧高大,樣貌俊美。三國志記載:‘’瑜長壯有姿貌‘’。可以說周瑜是江南有名的美男子。十分精通音律。常言:“曲有誤,周郎顧”。就算周郎醉酒亦能聽出曲誤??梢妼σ袈墒衷谛小H绱瞬琶搽p全之人,必然志向遠大。周瑜之死實在令人惋惜。
我們都知道,周瑜與孫家十分交好,這也是周瑜走上政治舞臺的前奏。公元191年,孫堅去世,公元195年,孫策得到了周瑜輔佐。
有了周瑜,孫策以勢如破竹之勢攻無不克,戰(zhàn)無不勝。先克橫江(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)、當利(今安徽和縣東,當利水入江處),接著揮師渡江,進攻秣陵(今南京江寧秣陵關),打敗了笮融、薛禮,轉(zhuǎn)而攻占湖孰(今南京江寧湖熟鎮(zhèn))、江乘,進入曲阿(今江蘇丹陽),逼走劉繇。公瑾初露頭角,便鋒芒不可擋。
此期間袁術想要收買周瑜到其帳下,公瑾慧眼識英雄,料袁術不成大器,何以輔之??梢姽牟鸥伞?/p>
公元199年,孫策攻打荊州,周瑜為中護軍。敗袁術,得喬公二女,孫策娶大喬,公瑾納小喬,雙雙抱得美人歸。
公元200年,孫策遇刺身亡,臨終托付軍國大事于弟孫權。張昭,周瑜輔佐。
公元208年,曹操平定北方,大舉南下,進攻荊州,發(fā)生了有名水軍大戰(zhàn)赤壁之戰(zhàn)
。三國演義里面描述諸葛亮提出火攻,借東風大敗曹操。其實赤壁之戰(zhàn)大勝乃周公瑾之功勞,黃蓋詐降,火攻連船和諸葛亮半毛錢關系沒有。更沒有借東風之事。史料三國志,黃蓋傳記載,獻策火攻乃東吳大將黃蓋也。促使吳蜀聯(lián)盟第一功臣魯肅也。所以赤壁之戰(zhàn)大勝依然周瑜之功頗大。
公元210年,周瑜出征益州,由于得了重病,去世于巴丘。當時才36歲。
公瑾對孫家的貢獻不可估量,自孫堅慘死,助孫策壯大隊伍,擴大領土,立于江東處于不敗之地有不世之功。聯(lián)合劉備抗曹,這是重中之重,如若不然。曹操平天下估計早已經(jīng)成功。吳蜀估計早已滅亡。
三國演義里面的周瑜被寫成小肚雞腸,嫉惡如仇,暴跳如雷,氣急如焚……正史記載周瑜為:“美姿容,精音律,多謀善斷,精于軍略,為人性度恢廓,雅量高致”。
《江表傳》曰:程普頗以己年長之故,數(shù)次侮辱周瑜。周瑜折節(jié)容下,始終不與程普計較。程普后來敬服周瑜而愈加親重。
我們都可以看出這樣一位才華出眾的公子,胸襟豁達,不為小時而動怒。脾性平而淡。和三國演義完全背道而馳,也就是為何演義里面有周瑜被諸葛亮氣死之說。
周瑜
以史為記,我們可以看出,周瑜才華出眾,風度翩翩,處世之大度。被諸...
查看詳情>>與“一代美男子周瑜之死可悲可嘆,被諸葛亮氣死簡直是無稽之談”相關的文章
諸葛亮為何54歲去世,竟然是是因為勞累過度?
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源遠流長,每朝每代都會有不少人才輩出,而喜歡看《三國演義》的朋友都知道,三國時期由于國家出現(xiàn)割據(jù)局面,出現(xiàn)了很多帝王,人才數(shù)量更是數(shù)不勝數(shù)。三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,而在這些輩出的人才中,讓我們最深刻的肯定是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。
不論小學還是初中,教科書上總會出現(xiàn)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,也可以看出劉備是一個對人才非常重視的君王,而諸葛亮雖說年級比劉備小,但是見識遠大,聰明才智過人,對之后的蜀國作出了重大貢獻,在劉備死后,諸葛亮也是受重托將劉禪輔佐的很好,直到諸葛亮54歲去世。
對于諸葛亮的死,大家可能都認為他是累死的,但實際上,這只是一部分原因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諸葛亮得了一種疾病,如今看來是一種很常見的病,但是古代的醫(yī)療水平非常有限,那時候這種病非常難治療。再加上劉備死后所有的重擔都落在了他一個人身上,古代來說五十多歲就已經(jīng)是很大的歲數(shù)了,還日日操勞,身體難免會吃不消。
諸葛亮在長時間操勞中,飲食不規(guī)律,導致之后患上了胃潰瘍。原本古代的醫(yī)療技術就非常落后,在診斷出得了這種病之后原本應該靜養(yǎng)的諸葛亮還經(jīng)常征戰(zhàn),導致情況越來越嚴重。我們都知道,在當時諸葛亮最大的對手就是司馬懿,兩人在戰(zhàn)場上可以說棋逢對手知己知彼了,后來在一次戰(zhàn)爭中得知,諸葛亮每天只吃斗米喝點米湯,聽到這個消息之后,司馬懿十分歡喜說,諸葛亮天天做這么多事,卻只吃這一點東西,怕是活不了多久了,果然被司馬懿說中,不久之后諸葛亮就病逝在了五丈原。
雖諸葛亮和司馬懿當時的年齡都很大了,但是由于司馬懿受到帝王的猜疑,之后司馬懿便少做事少說話多休息,活的并沒有諸葛亮這么累,反倒是過的清閑。身體自然就比諸葛亮的身體好。諸葛亮一生過得非常辛苦,一時追隨,一生付出,全心全意盡職盡責的為劉備為蜀國做著貢獻,之后卻因為太過操勞離開了人世。
查看詳情>>與“諸葛亮為何54歲去世,竟然是是因為勞累過度?”相關的文章